恕,1、读音:SHU ;2、词义:原谅、宽恕,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一般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的解释。“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②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 ——《论语·里仁》篇载
注释①参;曾参。②贯;贯穿,贯通。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 “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论语仁篇里,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复:“其恕乎”。此即中国传统的读书人所传习的忠恕之道,或单提一个恕字,称为恕道。孔子将恕道教给子贡时,唯恐子贡不知如何在这个字上用工夫,于是加以诠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行恕道者的根本依据。
忠恕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诚;宽恕。
忠,是中人之心,尽心待人、忠于本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要极尽所能,“恕”是要量体裁度,所以“忠”与“恕”,与“仁”与“义”一样,是一对相互辅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忠,就是尽己之心,去付出和助益;恕,就是待人如己,去换位和体谅。
孔子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言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24章,其意是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子贡要讲恕道,要有广博的同情与宽容精神。此言之前,子贡发问孔子,有哪一个字可以一生奉行?孔子在回答是“恕”字以后说了这句话。可释为,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凡是自己不想要不愿意要的东西,千万不要强行硬加给别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他还倡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宽容精神。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忠恕违道不远”,“忠”,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忠恕”,简而言之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深层次看,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又如:恕直(宽仁正直);恕心(仁爱之心);恕实(忠实,老实);恕道(宽仁之道)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儿子却要求他报恩,这也不是恕;有哥哥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读书人能明了这三恕的根本意义,就可以算得上行为端正了。
孔子认为,“恕”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一言可以终身行之。又说:“赐也,非尔所及也。”这是说,若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容易。因此孔子与子贡的两段对话都说明了“恕”之重要。在孔子的“忠恕”之道中,“恕”更为基本。有了“恕”,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是真正的“忠”。若无“恕”,将己之所欲或不欲强加于人,则其“立人”“达人”就不是真正的使人有所“立”“达”,即已不是忠了。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己所欲,必有当施于人。”
朱熹《中庸》:“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就会对别人多一份理解,多一分宽容。这有点像现在所说的换位思考――你能坐在别人的位置上替别人着想,也就能够理解万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因此,这种恕道,就被理解为宽恕,或曰宽容。
《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之后,有云“君子之道四”,即:“所求乎子,以事父”(吾欲子之孝我,吾亦以孝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段话说的是上下左右,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人,是一个完整的解释。上司将不合理的事情强加于你,如果你感到厌恶,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下级;下级对你阳奉阴违,如果你感到厌恶,也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上级;左边的同事贪天之功,将功劳都归于他,你感到讨厌,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右边的同事;右边的同事文过饰非,将过失都推到你的身上,你感到憎恶,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左边的同事,这就是《大学》所说的“絜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