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碗”是以大碗盛菜(沿袭了湘菜以大碗盛菜的风俗)的十道菜,是民间传统宴席的最高规格的待客礼仪。
“十大碗”花样多,用料讲究、搭配科学,出菜顺序根据不同的仪式需要变化多样,寓意吉祥,简洁不简单。
客人在食用每一“碗”菜时配以相映的传统音乐,喜庆节约不浪费。
以县城周边的“十大碗”习惯为例:“十大碗”为六荤四素,搭配科学,荤菜食材以猪、鸡、鱼为主,可丰可俭。丰则以本“碗”的纯正地道食材制作;俭则以其它肉补充,但不能用牛肉、狗肉补充。因为牛是农耕时代的主要生产资料(即是有牛肉也不在“十大碗”之列,谓之“春肉”意为不忘春耕之功,只能作附加碗),狗是农村看家护院的忠实朋友,故而有“牛不充,狗不算”的谚语。
荤菜食材用量上也有规矩,一般掌握在每位客人一市斤以内为准则。对于较大的宴席(十席80人)有八十斤肉就够了,故而有“再大的事,八十斤菜(肉)解决问题”的口头禅。
每个“碗”都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十个“碗”分别是:
第一碗为“粉丝”。用较细长的粉丝做成,可做成汤菜也可做成炒菜,称为“细思(丝)”、“细心”、“长思(丝)”,有思念客人,连姻,联络情感之意;
第二碗为“鸡肉”。称为“头牲”、“头菜”,此碗中一般有鸡头在内(与最后的一碗鱼尾相呼应),是十个碗中的头一碗荤菜,鸡呜是一天白天的开始;
第三碗是“心肺”(或园子)。喜宴男方办酒为心肺。用猪心、猪肺同做一个碗。表示夫妻同心,有心有肺;女方办酒第三碗为“园子’,意为三元及第;
第四碗为“肚片”,用猪肚做成,意为做人要有肚量,要大肚能容;
第五碗为虾米。用小河虾、香芋丁、肉末、时豆等做成。一般为汤菜,此菜为宴席中承上启下的一个菜,提示大家吃完此碗菜后小憩一会;
第六个碗为“酥肉”。也叫“大肉”,用上等猪五花肉做成,此菜单块较大,灌阳话‘肉’与‘六’同音,第六碗“大肉”意为六六大顺;
第七碗为“园子”。意为“七子团圆”多子多福;女方办酒则为“心肺”,寓意同上;
第八碗菜为猪脚。意为亲戚朋友之间多来往,多走动,同时也相互提醒喝酒要适量。
第九个碗为“黄花”(或“青带”),用黄花或海带(称为青带)做成。意新婚新人为黄花男、女,子孙传承传千年万代。
第十个碗为鱼,是最后一个碗,此碗中一般要有鱼尾,意为鱼仔摆尾,同时“鱼”与“余”同音意为时间有余,有留客人久座一会的意思。另外,一般在第八道菜或是十道菜之后会增加一碗“春肉”。春肉用牛肉做成,也可用猪肉代替。
十大碗宴席中饮酒也有相应的讲究。一般正规的全席饮十六次酒,称为“十盅六大瓯”。分别是前五个碗饮十盅小酒,第六、七、八个碗饮六瓯量大一些的酒。
喝完十盅小酒吃完前五个碗之后中途小憩一会。抽一支烟,出恭方便一会后洗手,吃清茶一杯,重新入席,换大酒杯----“瓯子”。
从此,酌酒要大杯一些,以客人酒量定,可以酌满。每碗菜饮酒两杯,至第七碗“园子”(或心肺)喝完四杯酒后可席间原位休息,抽烟一支。
烟毕,上第八个碗“猪脚”,再喝酒两杯,共喝满‘十盅六大瓯’。
酒毕,视情况而定主人上附加碗“春肉”,最后依次上黄花、鱼两个碗。
灌阳县南北纬度跨度大,瑶汉民族混居多故而各地“十大碗”的种类花样多达十多种,特色各异,故而有“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和“人熟礼不熟”之谚语,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饮食文化。
注:作者谨以少时家乡仁义唐家村“十大碗”习惯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