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学》三纲
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出自《大学》·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三个“在”层层递进,被称为大学之道的“三纲”,“三纲”即三个宗旨、三个纲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称为大学之道的“八目”,“八目”指的是为了达到“三纲”而设计的八项条目功夫,或者说八个进修阶梯。
在儒学体系中,《大学》被定位为“大人之学”,即伟大的人、在高位上的人应该做到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那些把“做伟大的人、做在高位上的人”作为人生目标的人应该学习的行为规范。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自己内在的光明的德行(仁义礼智信等),培养高尚的道德。
古人认为,人的德行赋之于天,人人皆有,但并非人人都能自觉。
孟子讲善性,认为人心是良心,人情是真情,所以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
“明德”即“善端”“善性”。“善端”如星星之火,泉源细流,如欲“善端”培养成“善性”(即圣人之性),必须“扩而充之”,同时还要谨防腐浊的玷污。
所以“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就是要阐明、彰显、发扬光大,这正是修己、内圣之道。
“在亲民”,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亲民”,是指亲和百姓,以百姓的好恶为好恶,爱护民众,这也是儒家“德治”“仁政”思想的来源。
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一种亲民的思想。所以,“亲民”正是安人、外王之道。
“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止于至善”,是指追求最高、最完美的意境,保持尽善尽美的境界。修己、安人二者结合,内圣、外王二者统一,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而一旦达此目标,就要恪守这一目标而不移。
所以说,大学之道是大人、君子之学,至善是中国文化中修养的最高境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四心四端
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 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 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 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 ,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 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恶负罪感,良知泯灭的人,则无动于衷,甚或以耻为荣。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
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 ,孔融让梨的名例。
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的确不少;
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小事则能体现辞让;
一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则当仁不让,体现的是相争。
比如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会斤斤计较,寸步不让。直至闹上法庭,引出个“义断亲疏只为钱 ”的结果,方才罢休。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判断是非,显示 的是一个人智力的高下,道德素养的厚薄,知识的深浅等综合因素。
有的人综合 能力差,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视非而是,视是而非。
比 如小布什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悍然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给伊拉克造成了 几十万人的伤亡 ,大批人民流离失所,六亲离散,老失子女,少失父母的人间惨剧。
这明显是一种非正义的罪恶战争。但有人却大肆吹捧小布什,认为小布什此 举给伊拉克带来民主和进步。这种人既没有恻隐之心,也颠倒是非之心,完全是 一种麻木不仁的另类。这种人是孟子担心的那种“四心夭折”的人。
《大学》:七证
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原文】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止:此处做名词,停止的地方。根据文意可以变通为:目的、目标、志向等。
2)知止:知道停止的地方。可以变通理解为:确定目标或知道目标。
3)定:坚定,意志坚定。
4)静:心不妄动曰静,即心情没有起伏波动就叫静。可变通理解为:心情平静。
5)安:安稳,安定,身心安定。
6)虑:考虑。此处可以理解为:处事精详。
7)得:得到,得其所止,即达到确定的目标。
8)本末:“本”原指树根,可以引申为:主体、大局、核心等等。“末”原指细枝末节,可以引申为辅体、局部、边缘等。
9)道:本意是道路,可引申为规律、原则。在这里是指儒家希望达到的高尚品德境地。
【译文】
确定了希望达到的理想目的地之后才能意志坚定,意志坚定之后才能心情平静,心情平静之后才能身心安定,身心安定之后才能做到精思熟虑,精思熟虑之后才能有所收获。事物的生长规律是先生根后长枝叶,事情的发展是先有开始后有结果,知道达到理想境界需要进行的先后步骤,就可以接近理想境界了。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解读】
上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在说明《大学》这门学问的思想体系包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方面,是《大学》这门课程的三个纲领,而“止于至善”即“达到高尚的品德”是《大学》所倡导追求的最终结果。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紧承上句,意在说明“达到高尚的品德”的修炼方法分为“知止”、“定”、“静”、“安”、“虑”、“得”六个步骤,而这六个步骤组成了修炼的基本方法。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作者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只要掌握了正确的修炼方法就可以达到高尚的品德这个目的。
作者提出的“知止”、“定”、“静”、“安”、“虑”、“得”六个修炼步骤,是对孔子提倡的“礼乐”引导世人的一个重要改革,变“用礼教直接别人”而为“修炼自己得道而影响别人”,变“对外”而为“对内”,变“对他人”而为“对自己”。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的时期,原来具有约束力的制度正在遭受具有巨大破坏力的现实的挑战,公然出现违礼、僭礼的混乱情形,而且毫无顾忌。
在这种情境之下,孔子重建礼乐旧制度的要求便得不到世人的信任与采纳,因此孔子倡导的学说便有被时代所抛弃的危险。但作者深刻领悟了孔子学说的精髓,认为“礼”不在“形”而在“心”,不在“导”而在“敬”,只有“修心炼性”才能开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之门。正是作者的这一改变,挽救了儒学,挽救了儒家,使之生生不息而绵延千年。
告诉我们一个人修行的逻辑进程是:知止、定、静、安、虑、得。
一个人定不下来有三种毛病。
散乱,心不能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个东西,一会儿想想这个,一会儿想想那个,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掉举,心处于亢奋状态,整个情绪高涨,浮想联翩。
昏沉,整天昏昏欲睡,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改掉这三种毛病,应当在定静的状态下,观照自身。
只有从“止于至善”出发,那么就心定,不会有差错;进而能静,就不躁不求;因为静,故情性安和;既然安和,就会思虑事情;进而于事情也就得其适宜了。这就是儒家身心修养的重要途径。
有了“定”和“静”,才能真正安下心来做事。
“安”之后就要进入另外一种境界“虑”,处事精详,深思熟虑。
“虑”之后就是“得”,这个“得”并非指得到了什么物质的东西,而是得到做事做人的最恰当的方式、方法。
从现代管理层面品读《大学》的第一段话:其一,要求我们要有高尚美好的愿景;其二,要系统做事才能真正成功。系统做事就是有组织地按步骤、分轻重缓急做事,通俗说就是要学会“弹钢琴”。
与此同时,要将现代管理理念、原则、方式方法持之以恒,有序推进,把握节奏,分清主次。最后告诉我们做事取得成功之根本所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八目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出自《大学》·译文〕
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第一篇在末尾的时候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出自《大学》·译文〕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就像喜爱美色,一切都发自内心的真实,这样才能使自己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哪怕在独处时也一定要慎重。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出自《大学》·译文〕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出自《大学》·译文〕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选自《礼记·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启发,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其它解释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评价
总体上来说,三纲八目学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学派的对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总结出了一个人的修养(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并且对一个人要成就如何的事业,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导。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后世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