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是人才最权威的的定义。社会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在不断推动,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发展。近年来,人才发展被提升到战略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作用。但是如何聚英才、用英才,效果却总是不理想,一些领导不由得感叹人才是“找不到、引不来、留不住”。
解放思想,人才并不是都在“灯火阑珊处”。一提到人才,一些领导往往是双眼盯住沿海大城市,羡慕人家人才济济,仿佛只有一线城市才是出人才的沃土,而二三线城市人才贫瘠,无人可用。这种想法也不能说全错,高端技术人才的确多在沿海发达城市,在那里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然而,如果把这些顶尖人才挪到三线城市来就真的合适吗?俗话说:“多大的池塘养多大的鱼”。贸然引进高端人才,容易产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现象,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并非只有硕士博士才能办到,人才总是具有可塑性的,只要提供“合适的机会”,每年招进的大中专及本科生又何尝不能发光发热呢?找到可用之才又何必非要到“灯火阑珊处”呢?
转变观念,引进“技术”而非仅限“人才”本身。苏州的“星期天工程师”人才引进模式在发展初期为什么会立竿见影?细细想来,人往高处走,向往居住在美好的城市是人之常情,在地方还未发展起来时,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是有限的,人才不愿意长期居住在当时的苏州,而当时的苏州发展又急需技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星期天工程师”模式顺应了当时发展的需求。引进“技术”而非仅限“人才”本身,不是死死地盯住特别优秀的高端人才,而是以引进的“技术”培养现有人才,使他们成长为当地发展所需要的“合适”人才,为“苏南模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形成人才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项目留人,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无论是引进外来高端人才还是培养本土实用型人才,留住人才,留住技术,才能为地方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上文提到的“合适的机会”及“培养现有人才”都离不开项目的支撑。人才就好比种子,只有在合适的土壤中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这合适的土壤无疑就是项目了。在苏州人才讲座中,老师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引进人才必须是引进有项目的人才”。因为他们深刻的认识到,人才的流动往往是追随项目而流动,只有好项目才能聚人才,只有好项目才能体现人才的价值。当然,身处三线城市,引进带项目的人才有一定难度,那么作为执政者,是否可以结合发展实际,找准一两个适合本地发展的项目,来栽好吸引“凤凰”来的“梧桐树”呢?只有立足项目,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培养人才,才能形成欣欣向荣的人才发展大好局面。
项目是地方发展的“火车头”,项目是人才的“营养液”,人才离不开项目,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人才要用项目来“养”,没有项目谈引进人才,无疑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好的人才会不断流失,强行留下的人才也会沦为“门面招牌”,不过是数字上好看一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