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报记者 闻坤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盛典,深圳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由22家深圳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参与完成的20个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取得历年最好的成绩。
深圳自2010年以来,连年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国家科技奖项135项,凸显深圳科技创新实力节节攀升,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大道上步履稳健。
▶覆盖三大奖种 成色十足
“此次获奖项目覆盖三大奖种,全面开花,质量高,凸显深圳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市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此次获奖项目覆盖了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种,分别是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5项、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包括1个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3个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获奖数创出了历史新高,凸显了深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据了解,该项目面向半导体照明产业化亟须突破的光效低、寿命短、无标准三大核心瓶颈,研发人员通过基础研究、技术突破、规模应用和产业推动,形成自主可控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成套技术,成果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和核心器件国产化,LED芯片全球第一,成果应用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实现了我国照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照明产品的更新换代,支撑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照明、消费和出口国。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和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组针对高层混合结构发展的甁颈问题,研发系列新型高层混合结构体系,创建相应的结构分析理论,开发高效装配化施工技术,成果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项工程中采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参与完成的“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新粒子生成与二次气溶胶增长机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据介绍,项目研究团队历经20多年探索,以“大气成核-初始增长-持续增长-区域PM2.5污染和霾”为主线,揭示了我国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独特的新粒子生成和增长机制,阐明和量化了污染演变过程中二次转化途径及其贡献,提出了污染地区大气核化致霾的新机制,开辟了污染地区大气化学研究的新方向,丰富了大气环境化学理论,为PM2.5污染防控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行业“龙头”挑大梁
此次获奖项目覆盖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土木建筑、生物医药和资源环境等高新技术领域,其中电子信息领域占了6个,占总获奖数比重达到30%,表明电子信息行业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突出优势,代表了国内领先水平,与深圳作为国家电子信息先锋重镇的地位高度吻合。
市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纵观获奖名单不难发现,深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参与协同创新效果显著。
此次深圳的获奖名单中,企业获奖达15项,占我市获奖总数的75%,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协同创新成果丰硕。华为连续13年获得国家科技奖,本年度有3个项目获奖,独领深企风骚。
获奖名单既有华为、中兴通讯、大族激光、深南电路、中建钢构、洲明科技等知名企业,也有北科生物、兆威机电、群达模具、金洲精工、悉地国际设计等业内有名的细分行业生力军,彰显勃勃生机。
该负责人表示,深圳自2010年以来,连年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国家科技奖项达到135项,说明了深圳科技创新实力节节攀升。
▶创新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深圳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中增强优势、弥补自身发展不足,为全国转化发展动力提供深圳样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谭刚说。
2019年以来,深圳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环境。2019年,深圳推出“科改22条”创新举措,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更加符合科研规律,为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人员等创新主体等“松绑”“加油”。
强化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注重源头供给。2019年,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增长近一倍,其中30%以上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新获批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岭南农业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省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年新增各类创新载体387家,累计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260家。
近年来,深圳创新发展动能更加强劲,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常年保持在全国的34.8%以上、连续16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国家高新区排名稳居全国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