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盛(http://www.cnzshr.com)网讯 这样的三伏天去医院看病还起大早排长队?那你就out了。卡着网上放号的时间点,泡杯茶,坐在空调房间,用手机刷出你青睐的医生预约号岂不快哉?这样的便民服务越多,市民的就医体验越好。如果让你给未来的深圳画幅画,你会画什么?晶报记者走访了多位市民,来请他们畅想未来的深圳医疗是什么样。
就医带上手机就够了
在南山科技园上班的李超是个典型的IT男,出门经常不带钱包。买瓶水,网络支付扫一扫;吃盒饭,外卖APP下单支付;打车,用叫车软件,总之,如果在科技园转一天,他完全可以不带钱包。
就是有了拿着手机就出门的习惯,李超有天颈椎痛,去医院看病竟忘了带钱包。之前他已经在网上预约好了,需要到院内取号挂号,一摸口袋发现没带钱包。李超在导诊护士的提醒下才知道可以手机支付挂号费、取药费。
“这刷新了我对医疗行业的认知。”李超说,以往他很少来医院,印象中的医院还是传统的手写处方,没想到现在深圳的医院已经是电脑开处方了,更进一步还有了手机支付功能。“科技改变生活。这么多互联网+的理念进入医疗行业真是百姓的福音。”
作为IT男,李超对未来的深圳医疗和互联网融合更为期待。他畅想,除了预约挂号,手机缴费之外,还能不能通过手机取药,手机看检验报告,看完病后更顺畅地向医生付费在线咨询,甚至视频远程会诊。“如果这些全部能实现,去医院排队的人会大大减少,就医过程也变得很舒心。”李超说。
大病不出深圳
市民陈小姐原来在北京工作,为了逃离雾霾和丈夫一起从北京移居深圳。这里的蓝天白云让她心情特别好。前一阵,陈小姐的妈妈从老家来随他们生活,老人家体检时突然查出来乳腺癌,陈小姐急得直哭。
以前在北京,三甲医院名医荟萃,她的北京朋友甚至帮她联系了医生。可是去北京舟车劳顿,考虑再三她决定先在深圳找一找。她向身边的朋友一请教才知道,原来深圳不仅有乳腺癌治疗方面的名医还有从国外引进的“三名(名医、名院、名诊所)工程”团队。陈小姐一下吃了颗定心丸。
“前一阵子,我妈妈就在深圳做了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恢复非常好。”陈小姐说,大病不出深圳,现在已经不是奢望了。畅想未来,她希望深圳能引进更多国内外的名医,也能培养更多深圳本土的名医。
“我也知道,深圳这座城市只有三十多年,医疗需要长期积累,不可能像北京那样有七八十家三甲医院,但是现在深圳的医疗技术水平一直在进步,有进步不就是令人欣喜的嘛。”陈小姐说,在年轻一代医生的身上能看到这座城市努力向上的活力,“通过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希望不久的将来,这座城市的医疗技术水平会和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媲美。”
家门口社康医生水平也“杠杠的”
董阿姨患有高血压,需要常年吃药,她一直在社康中心开药。尤其是2015年8月,深圳市卫计委出台了《深圳市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基本药物目录(2015版)》后,全市范围内社康中心可以按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需求配药品,以往社康中心买不到的药,都能在这儿一站式取药,而且使用综合医保还能打七折呢。这些贴心的服务让董阿姨觉得很方便。
可是,董阿姨发现社康中心有一些病也不能看好。这阵子天热,她脖子总是出汗,皮肤褶皱处被汗浸得变红还出了水泡状。去社康中心找医生一看,说是痱子,擦一点炉甘石洗剂就好,药价才几元。不过炉甘石洗剂用了一周都不见好,后来去了大医院的皮肤科检查说这不是普通的痱子,是湿疹,重新开了药三天见效。
董阿姨说,她从老家过来照顾孩子明显感觉到深圳的社康中心服务好,免费量血压测血糖,还做很多健康宣教活动。“我是真心感受到社康中心的便利,也和社康中心医生特别熟了,如果说对未来深圳医疗的期盼,我就希望社康中心的医生水平能进一步提高,让我们老人家不用再去大医院排队,小病社康全部能搞定。”
原特区外多些三甲医院
“每次赶着早高峰从龙华到福田的三甲医院看病,经历梅林关大堵车,我就很受伤。”市民张先生家住龙华新区,周围楼盘林立,属于人口密集区。近期他居住的小区房价已飙升至每平方米六七万元,房价媲美福田,但医疗资源配套还比不上,周边还没有一家三甲医院。
同样,在盐田、龙岗、大鹏、光明等地也没有三甲医院。虽然常见病在二级医院和社康中心就能得到救治,但当遇到一些疑难杂症需要到三甲医院治疗时,辖区居民奔波的路途相对较远。
“要是说到我的期待,就是希望原特区内外的医疗资源可以均衡发展,让原特区外也多发展几家三甲医院。”张先生说,这样既方便了原特区外居民的看病需求,也解决了患者扎堆大医院的问题。
高端医疗服务多些
徐先生是一位私营业主,平日里工作特别忙。
“去医院能不能减少排队时间?每次去医院少则半天多则一天的时间,生意上的那些事儿实在放不下。”徐先生说,他期待深圳医疗多一些服务好,时间成本低的就医服务。
“相比美国等国家,中国内地的高端医疗消费价格并不高。我愿意支付这样的消费,但前提是这些医疗消费要值得。”徐先生说,他身边有些朋友选择去香港体检,去美国就医,他希望深圳应该多涌现一些和这座城市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高端医疗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人人都学健康常识
就在记者快要结束街头随访时,碰见一位莲花山跑步下来的大叔。他挥了挥手机说,今天跑步步数又占据了微信封面。
“要说我对2020年深圳医疗有什么期待,我就期待不生病,少生病,生了病能看好病。”大叔说,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健康常识,尤其深圳的年轻人多,平时以工作忙为借口缺乏体育锻炼,极端的还出现过劳死的情况。“我希望咱们深圳人人都学习点健康常识,政府也多提供这方面的健康。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健康。”
35年间 深圳医疗发生了什么?
1980年,特区建市时,深圳卫生技术人员不足千人。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拥有卫生工作人员87774人。未来的深圳,将有更多的海内外专家落户,将吸引更多的外地、外国患者前来就医,将留住更多的深圳本地人在家门口看病。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并引进香港大学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
深圳已有各类卫生机构2784家 医院121家 公共卫生机构62家 门诊部477家 私人诊所和企事业内部医务室2112家 其他卫生机构12家.
对斯里兰卡3岁小童杜林来说,今年的3月1日是个至关重要、改变人生的日子,从小就患有双生殖器双肛门的杜林在经过深圳市儿童医院的手术治疗后不仅能正常排尿,还能正常走路,在一系列康复训练,这个世界罕见病患儿将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深圳将出台进一步扶持社会力量办医的文件,细化配套政策措施。推动民治片区综合医院以及沙井、平湖、华为、龙城片区共 5家三级医院用地整备工作,引进2~3家国内外医疗投资集团和知名医学机构、医疗学科团队来深举办三级医院。
未来的深圳,将有更多的海内外专家落户,将吸引更多的外地、外国患者前来就医,将留住更多的深圳本地人在家门口看病。
从62家卫生机构
到家门口享受国际先进医疗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宝安县卫生局更名为深圳市卫生局,翻开了深圳城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新篇章。当时,原宝安县只有62家卫生机构,病床597张,卫生技术人员不足千人。“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处于全国县级落后位置”。1982年,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市开发建设规划精神,制定了20世纪末最后20年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截至2014年,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784家。其中,医院121家,公共卫生机构62家,门诊部477家,私人诊所和企事业内部医务室2112家、其他卫生机构12家。与2013年相比,卫生机构总数增加556家。
2014年9月22日,市政府在北京举行了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合作交流会,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及下属的市属公立医院与国内外一批名校、名院和名医团队签署协议20多项。市属公立医院已经与数十个国际、国内顶尖的医疗团队正式签约,引入高端人才及其学科团队,让深圳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国际一流医疗技术,也使深圳朝着国际医疗中心目标迈进。
8月10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早早就来到梅林一村社康中心,为社区居民看病,自市属医院“专家下社区”活动启动后,深圳的社康将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
1996年,深圳市率先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社区服务为半径,制定社区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以全科医疗为服务模式,通过社康中心为局面提供“六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
2014年,全市共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604家,全年共完成服务人次4081.73万人次,其中公共卫生服务1711.60万人次,完成诊疗人次2370.13万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的26.6%)。
在未来,在完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方面,深圳将通过优化社康中心布局和推进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社康中心、全科医学诊所,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2017年底,实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诊疗量占全市医疗服务机构总诊疗量的50%以上。
从疟疾疫区到
经受公共卫生事件考验
35年间卫生医疗的发展,带给深圳市民的是传染病的逐步减少。建市之初,由于大量人口的涌入,城市生活环境较差,造成蚊媒传染病疟疾爆发。1983年发病4341例,1984年达7427例,我市成为了疟疾流行疫区,所有进入深圳的人员均要进行预防性服药。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要特区,不要疫区”的口号,以及“一年控制三年基本消灭疟疾流行”的目标,并在当年就达到这一目标。2004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57.43/10万,比1995年大幅下降。2014年,全人口无报告甲类传染病。
深圳医疗的发展,使得深圳在每一次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都能经受住考验。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大流行,我市疾病控制部门通过大量监测数据,充分证明我市未发现H5N1流感病毒流行,对我市活鸡恢复输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01年,我市卫生部门在对H5N1禽流感病毒和炭疽杆菌的监测上反应十分及时,技术保障十分到位,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全市卫生工作者充分发挥了健康教育、社区卫生等优势,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在病毒动物溯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深圳医疗的明天
向国际重要医疗中心迈进
经过了35年的发展,深圳医疗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一直在利用自身的开放、包容、创新等特区特点,发展属于自己的医疗道路。未来,深圳医疗将会如何发展呢?
在未来,市区的重大卫生项目建设将都按计划顺利推进,医院就医环境得到改善,优质医疗资源的布局也更为均衡。备受关注的两家新建市属医院:深圳市肿瘤医院(宝荷医院)已在2014年年底开门试业,新安医院也引入了南方医科大学,并于今年试业。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及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二期改造项目顺利完工。位于坪山新区的两家市属医院:聚龙医院正在加快建设中;健宁医院已于去年12月15日奠基,预计2017年建成,2018年投入使用。此外,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综合业务大楼和新明医院建设项目推进顺利,均将预计于2016年建成。
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是市政府十二项重点民生工程之一,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在“名诊所”建设方面: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龙华等区(新区)将各建设1家名医诊疗中心,争取年底全市有1~2家名医诊疗中心建成开业。
在社会办医方面,市卫计委高度重视推进和完善社会办医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扶持、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2014年4月1日,市卫计委废止了《深圳市医疗机构选址指导意见(2013年版)》,并修订《深圳市2010-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取消了医疗机构选址的距离限制。目前,我市社会办医在数量、距离限制等政策层面实现了全面放开,并初步构建了社会办医的绿色通道,市场调节已在社会办医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也给社会办医留出了足够空间,明确民治、沙井、平湖、华为、龙城片区等五块医疗用地由社会资本与高水平医学团队合作投资建设三级医院。未来,对于社会办三级医院,可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市级医学重点学科补助、上缴企业所得税财政奖励、三级医院等级评审资质奖励、新增基本医疗服务床位奖励五个财政补助项目。
深圳医疗,正在通过几方面的开拓和努力,朝着全球重要生命健康产业基地的目标大跨步前进。
深圳最大最早的医院
◀深圳市人民医院是深圳最大、最早的医院。
深圳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46年,前身是宝安县人民医院,1979年更名为深圳市人民医院。1994年被评为深圳市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1996年,经国务院侨办批准,成为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2005年,经暨南大学批准,市人民医院与深圳眼科医院及华侨城医院联合升格成为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伴随着经济特区的成长,深圳市人民医院已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人才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的深圳市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深圳第一家港资医院
▲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是深圳第一家港资医院。
深圳目前有一家港资独资医院和6家港资门诊部。
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是由林顺潮医生创办,为积极响应《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政策的实施,广东省实施落实先行先试政策,鼓励港澳医疗服务者在粤投资医疗服务机构 ,为内地提供更多类型的医疗服务。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是首家在内地注册的港资独资医院。医院于2013年3月正式开业。